南京长江大桥下特殊的年夜饭
如果全世界都按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耗的水平的话,那地球就不存在了。
中国能源网讯: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于5月8日上午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因为人们对方方面面的后果都是有一些担忧的,比如中国在2020到2030年实现大幅度的减排,是比很多行业分析师预测的时间要更早。
当然瑞典是一个例子,英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批评者说,英国的做法只不过把高污染的行业外包给其他国家了才做到了这一点。中国就是非常好的范例,还有德国、日本这些国家,他们或者通过法规或者通过产业政策在这个领域起到引领的作用。在下午进行的——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分论坛中,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中心苏塞克斯能源组主任吉姆·沃茨森发表了精彩演讲。科研而言,虽然碰到一些质疑,虽然大学科研方面碰到了一些挑战,但我们看到,气候变化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我们可以收集很多数据,而且这方面的科学发展在进一步增强。最后谈到联合国的作用,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仍然要保证对一个宏观的大的图景的判断,虽然墨西哥取得一体化综合协议不太可能,但我们必须要在技术、融资比较容易解决的领域,还有林业问题上先取得进展。
再看看继续发展还有哪些出路,特别是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国公约我们看看韩国政府有哪些方面的目标,中国政府要把碳强度降低40%到45%,而韩国目标是要到2020年实现30%的排放总量的减排。我们都知道长城,这在冷兵器时代的国防建设中,就是基础工程,正因为有这个基础工程,才使得自秦以后的各朝各代少了多少战祸,民众多了休养生息。
基础建设就是这样,平时一般看不出其显赫的作用,而到关键时刻其作用十分重大。一所学校因为建设中严把质量关,不让一根不合格的钢筋、一把不合格的水泥、一块不合格的砖石用于建筑中,结果在地震中校舍未损一间,师生未伤一人。也因为这个基础工程,使得中华文明得以更好地保护,源远流长,绵延不绝。还有一所学校平时就很注意对师生进行防震演练,结果灾情发生后,师生因为紧急避险能力强,做到一人未伤。
部队建设讲得最多的也是基础建设。没有哪个典型单位是单项建设一枝花,基础建设豆腐渣。
也许我们还记得汶川大地震时发生在两所学校的奇迹。一项基础工程保证了两千余年受益,即便到今天仍然发挥着昭示中华民族精神并用以激励后人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要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但笔者在灾区也听到一些领导干部对这些年的建设发展作的反思,认为受旱如此严重,除了天气、生态等因素外,与近年来许多水利基础工程年久失修,不能正常蓄水有很大关系。
许多工程建设工地上打出这样的标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部队基础建设同样如此,日常工作中基础建设好与不好不会有太大的分别,但一旦走上战场,或执行急难险重任务,就能看得出平时基础建设得好与建设得不太好的单位大不一样。毫无疑问,打基础的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须耐得住寂寞的工作、政绩不容易显现的工作,但为了事业的科学发展,为了更好地趋利避害,这样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地做,现实中的许多教训已经反复告诫我们。官兵的军事技能如此、行政管理如此,思想建设、作风建设、风气建设也不例外。
基础建设还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根似朽木,基如腐泥,建什么也不可能建得起来。
这就是,不论如何建设、如何发展,铸牢基础工程十分重要。我们看到许多典型单位,他们虽然在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做得很突出,但通常也都是基础打得比较扎实。
只要有牢固的基础建设,无论遇到什么不测,都能做到有效应对。基础建设与长远之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基础建设搞好了,在未来多少年、多少事中都会受益。这一反思十分可贵,也给人们以很大启示。(作者单位:贵阳警备区)。基础建设是一切工作的根基,就像地基之于高楼,路基之于路面,桥墩之于桥梁,基础稳固了,其他一切建设才有可能,发展的车轮才能跑得又好又快。水利工程就是如此,平时雨水充沛,河满湖满不觉得有什么,一旦发生特大旱情,这些蓄水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何等的利长远?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领导者都做泽被千秋的事情,但为长远着想,为未来考虑来谋划工作,则是我们必须要养成的思维习惯。今春特大旱灾严重影响着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我军十余万官兵与当地干部群众共战旱魔,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果基础建设真是豆腐渣,单项建设就算是一枝花,那也只是一枝昙花特大旱灾面前,这个喀斯特地区的小山村,抗击大旱有勇有谋有行动:他们不怕困难,砸山造田,向石旮旯里抠粮要钱。
在抗击大旱中,既要把问题和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又要把办法和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坚定信心,继续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敢打硬仗的作风。这种精神比创造的财富还要宝贵、还要长远。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贵州各族儿女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八方驰援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与灾难顽强搏斗。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群众捐款献爱心。爱的力量汇成股股清泉,滋润着受灾群众的心田。对于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来说,只有尽可能地加快发展,并且力争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速度,才能缩小与全国和兄弟省区市发展水平的差距,才能解决前进中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
既要争分夺秒,想尽办法,千方百计开展生产自救、科学抗旱,又要保民生、促发展,努力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确保全面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受灾地区群众困难面前不低头,旱灾面前不屈服,不等不靠,积极应战。
百年不遇的大旱,贵州人民奋力拼搏。从抗击灾难中走出来的贵州各族人民,增长新的本领,更加成熟,更加强大,更加万众一心,朝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
旱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落实各项责任,强化保障措施,组织群众抗旱减灾,全力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承认落后而不甘落后,在不甘落后中奋起,这是冷洞村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他们攻坚克难,科学抗旱,用十万只矿泉水瓶滴灌出科学和智慧。任何灾难也阻挡不住贵州人民坚定的步伐。加快发展、后来居上,任重而道远,舍此别无他途,没有任何取巧的捷径可走。跨越任重道远,经验弥足珍贵。
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当前,抗旱到了最紧要的时刻,坚决打赢这场抗旱救灾的硬仗,需要这样的精神。
面对灾难,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这是贵州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精神。他们永不退缩,乐观从容,一张张笑脸上绽放信心和希望……,他们是贵州各族人民奋斗不息的生动典型,像一面旗帜飘扬大山中。
改变贵州的面貌,做好贵州的一切事情,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特别需要这样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贵州人民战胜了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社会发展逆势飞扬。
最新留言